「心臟衰竭」容易給人心臟快要無力運作的錯覺,但其實是指其心臟泵血功能轉弱,氧氣及養份未能透過血液足夠輸送身體所需,經適當治療後,或可減慢衰退、維持或改善心臟功能的可能,當中最重要的控病關鍵詞是:「自我管理」。
心臟衰竭有眾多病因,常見原因有冠心病、高血壓,其他還有心肌病變、心律不正、病毒感染或遺傳,也跟心臟功能不相關的內分泌、甲狀腺等繼發性病因。但無論何種病因,生活上做好5個自我管理要點,便能控制病情:
1)查找病因 + 積極治療
積極配合檢查,目的是查找根源病因,進行針對治療。心臟衰竭病情有逆轉的可能,例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冠心病患者,經通波仔或藥物治療,心臟衰竭程度有機會由嚴重改善至中度,部份甚至可恢復正常體能。如屬心肌病變,雖然較難有進步空間,但治療目標也可調整為盡量維持體能和生活水平,盡可能減低猝死風險。
2)限水低鹽 + 飲食配合
嚴格限制水份,因為患者心臟功能轉差,如飲水過多,身體機能難以排走多餘水份,當體內水份積存過量,就會增加心臟負荷。另外飲食要注意三低一高,以改善三高問題;減少鹽份攝入,亦可避免令過多水份滯留體內。
3)注意體重 + 量入為出
以維持體重為目標。病情中度至嚴重者,最好每日起床如廁後磅重,以掌握自己的基本體重,發現「體重持續上升」、「突然上升」,便能得知自己飲水過量、身體水份過多,需要限制水分攝取。
4)規律運動 + 持之以恆
病後也需要運動,規律運動既可作為自我體能評估,亦是有效監察心臟功能有否退步或進步的指標。一般初確診病人要時間協調,才能掌握適當運動量,隨著病情穩定,運動強度可相對調整,以最大可能維持或改善患者心肺功能為目的。
5)正向樂觀 + 覆診準備
除了定時食藥覆診,病人應保持正向樂觀心態,每次覆診都做足「準備」,清楚表述身體狀況。如自覺病情有變,例如有水腫、氣促、肚脹、胃口差或體能轉弱等疑似徵狀,患者應提早覆診,並盡量紀錄血壓、體重、心率變化,多留意飲食體能改變,希望提供更多客觀數據,協助醫生調整藥物組合。
手術選擇:植入心臟儀器
假如藥物治療已不能控制病情,合適患者可考慮植入心臟儀器 : 心臟除顫器(ICD)或心臟雙室同步除顫器(CRTD),前者監測到病人出現心律不正,可電擊刺激心臟,恢復正常心跳;後者則一機兩用,可同步協調左右心室起搏跳動,透過改善心臟跳動程序,提升患者心臟功能。當然,術後病人仍要定時服藥和做好自我管理,心臟儀器亦須觀察調整,療效因人而異,若病情穩定醫生或會安排遙控監測,以減少覆診次數。
心臟科專科林紫芬醫生
Copyright ©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