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病人以為,通波仔手術後可以一勞永逸,完全解決所有心血管問題,但通波仔並非變魔術,不多加注意日常生活習慣,不定期覆診或準時服藥,一樣有再度栓塞的風險!究竟該如何保養血管及心臟,才能有效避免復發危機呢?
通波仔後復發風險有幾高?
如同通水渠一樣,今天通好了並不代表日後不會再塞,同樣地通波仔後血管也有機會再次收窄甚至栓塞。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、病人本身的三高問題等,一樣會令血管再度出現粥樣硬化;而因膽固醇積聚在金屬支架表面而令血管再度粥樣硬化導致阻塞,即使新型的滲藥性支架可減輕此情況,但仍有5-10%復發風險;另外,因支架屬外來物而有機會引起血液產生反應,令支架附近的血液容易凝固,形成血塊,出現急性血栓 ,風險為每年少於1%。
同一血管可以一通再通?
如果血管在曾經通波仔的位置再度堵塞,一般而言,醫生可以再次使用球囊或滲藥性球囊撐開收窄的位置;如果收窄情況嚴重,便要再次植入支架,但這個補救方法最多只能做一至兩次,而且曾通波仔的位置再度栓塞的機會本身也較其他血管位置為高,所以好好保養心血管,才是上上之策。
持續用藥,控制病情
需要長期服用的藥物大概分為三類:
由於每位病人的病情和康復進度都不一樣,因此需要定期覆診,讓醫生監察康復進度,適時調節藥物的劑量。若病情惡化,亦可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。因此,依醫生指示按時服藥,定期覆診,兩者缺一不可。
運動心跳要達標 才有助減低復發風險
除了戒煙戒酒、均衡飲食外,適量的運動也十分重要。很多人誤會通波仔手術後不適宜做運動,其實手術後更應該透過做運動維持正常體重(身體質量指數BMI: 18.5-23)和強化心肺功能。病人每星期應至少五天進行30至40分鐘的中度強度帶氧運動,期間要有少少氣喘和心跳加快的感覺;亦可以善用穿戴式裝置如智能手錶監察心跳,並運用以下算式,計算自己運動時每分鐘需要達到的心跳:
|
最適運動心跳 = [220 – (年齡)] X60% 至 80%/分鐘 例子: 50歲人士運動時需要達到的心跳
|
要注意,輕鬆散步、行街shopping、手腳拉筋等並無助降低風險,建議長者或身體不太靈活的病人可以嘗試急步行,以達至足夠的運動量。
對於因急性心臟病發,如心肌梗塞而需要做緊急通波仔手術的病人,由於心臟病發時可能已對心臟造成損傷,便需要與醫生商討運動的強度。

心臟科專科 黃曜東醫生
資訊由英國阿斯利康藥廠全力支持
(文章更新: 24/8/2022)
Copyright ©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