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蛋白尿即是「小便有泡」嗎?有此誤解的讀者,相信不少。事實人體排尿時衝力撞擊水面,正常也可能撞起泡沫,純粹觀察小便有無泡,難以用作衡量有否蛋白尿。尤其是蛋白量低的微蛋白尿,患者日常不會有徵狀,但其腎功能已受損,延醫更隨時有併發腎衰竭、中風、心臟病風險。 |
所謂微蛋白尿,意指人體尿液含有微量的白蛋白,排出量是每24小時介乎30毫克至300毫克的微量水平。據估計,本港有超過10%人口比例有微蛋白尿,由於蛋白量偏低,患病不會有任何徵狀,病人一般都是「唔驗尿唔知有病」。
不過坊間簡便進行的尿液試紙測試,因受限於試紙敏感度,未必能驗出微量蛋白,現時最準確偵測病情的方法是:送尿液樣本去化驗室檢測。
臨床一旦確診微蛋白尿,已代表患者跟兩類疾病有密切關係,其一是直接相關的早期腎病,病人是因為腎小球的過濾功能出問題,才會有多於正常的白蛋白通過腎小球流至尿液。而糖尿病、高血壓是相對容易影響腎小球組織結構的疾病。
其二則是關係較隱密的心血管疾病,微蛋白尿可說是一個指標,顯示血糖、血壓等問題已在破壞腎小球血管,由此推測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其他血管組織,例如心臟血管、腦血管等亦很可能正受影響。研究指出,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如有微蛋白尿,日後併發心臟病、中風,甚至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可增加2倍。
影響環環相扣,幸好患者在微蛋白尿階段,病情仍有機會逆轉。所以如有較高風險罹患三高、心血管疾病的人士,即使本身沒任何徵狀,亦建議應每年驗尿,以確保就算有微蛋白尿也能及早發現,可透過積極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膽固醇等影響因素,以及改善生活習慣如減重、多運動及飲食注意三低一高等,增加逆轉腎功能的可能性。
患者有需要更可配合特定藥物控制微蛋白尿,常用藥物是兩種血壓藥: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抑制劑(ACEI)及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(ARB),二者在控制血壓之餘,都具有降低微蛋白尿作用,長遠可減低病情惡化至明顯蛋白尿,或是引致腎衰竭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

心臟科專科李健棠醫生
Copyright ©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